10月28日下午,武昌理工学院与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召开“省工程研究中心课题合作讨论会”,双方围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达成深度共识,正式确定共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省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此举标志着校企双方在践行“双碳”战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会上,武汉建工集团王帅博士率先介绍了企业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的实践成果与产业需求。作为湖北省建筑业龙头企业,武汉建工针对城市更新中建筑废弃物利用的突出问题,已构建起“源头分类—专业运输—智能加工”的全链条处理体系,通过引进先进破碎筛分设备,将废弃混凝土块、砖瓦碎块等原料转化为再生骨料,资源化利用率已提升至85%以上。该负责人透露,企业研发的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生产技术,已在多项建筑工程中成功应用,不仅使建材成本降低20%,更实现单项目减少碳排放超千吨,为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工程样本。

随后,武昌理工学院苏卿博士代表学院分享了在绿色混凝土材料领域的科研突破。其团队聚焦地聚物复合再生骨料制备混凝土的技术研发,及其在腐蚀环境中的耐久性能。该成果通过优化胶凝材料配比,在大幅降低水泥用量的同时,将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拉伸延性显著提升,目前已形成涵盖滨海环境加固、城市更新固废利用等场景的专项技术方案,具备极强的工业化应用潜力。苏博士强调,学院长期深耕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创新,与武汉建工在“固废资源化—高性能材料—工程应用”的产业链条上形成天然互补。
在深度研讨基础上,双方正式敲定产业化基地共建方案。根据规划,基地将整合武汉建工的工程实践平台与武昌理工的科研创新资源,重点开展三大方向工作:一是构建建筑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突破再生骨料性能提升等“卡脖子”难题;二是开发绿色混凝土系列产品,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工程产品的转化;三是建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育固废利用领域技术人才。武汉建工集团联系人王帅表示,此次合作是对双方既有实习基地合作的深化升级,将推动企业从“人才接收方”向“创新共建方”转变。
武昌理工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柳立生院长指出,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将有效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壁垒,预计每年可转化2-3项关键技术,带动新增产值超十万元,同时为智能建造专业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平台。未来,双方还将联合申报省级科研项目,共同制定再生建材地方标准,为湖北城市更新改造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