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深化OBE理念与教学创新实践——共话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校对:范卫琴 责编:许炼  终审:刘玉曦 时间:2025-07-10 阅读:

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核心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7月10日下午,武昌理工学院智能建造系在智能建造学院520办公室成功举办“OBE理念落实与教学创新能力提升”专题讨论会。本次会议由智能建造系主任刘玉曦主持,系全体教职工齐聚一堂,围绕近期学校开展的九大专项培训内容进行深度交流与研讨。骨干教师苏卿、叶良茂、李靖作专题发言,分享学习心得与实践思考。

聚焦核心议题,深化培训成果

刘玉曦主任在开场讲话中强调了此次系列培训与讨论会的重要意义。她指出,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掌握OBE理念精髓、投身教学创新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理解质量保障体系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本次讨论会旨在将前期密集的培训内容(包括:1.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大纲及课程目标制定;2. & 3. 教学创新大赛专项培训(一、二、三);4.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5. 落实“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的理工类课程实践分享;6. 学校A级赛事介绍与开展分享;7. “大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8. 理工类课堂教学技能培训;9.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及质量文化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共识,推动改革。


骨干教师领航,分享真知灼见

苏卿老师重点分享了参加“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大纲及课程目标制定”培训的体会。她结合所授课程,详细阐述了如何依据专业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目标,如何将目标分解为可衡量、可评价的学习成果,以及如何在教学活动和考核评价中有效支撑目标的达成。她强调,OBE理念要求教师从“教什么”向“学生能做什么”转变,课程目标的精准制定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叶良茂老师围绕“教学创新大赛专项培训”系列内容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分享了心得。他深入剖析了教学创新大赛的核心评审指标,结合优秀案例,探讨了如何在理工科课程中实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的实质性创新。他特别提到,工作坊中的互动演练对于提升课堂组织、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实操技能帮助很大,并鼓励更多老师将创新理念融入日常教学。


李靖老师的发言涵盖了多个热点议题。她结合“落实‘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之理工类课程教学实践分享”,分享了在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开发、内化理解、迁移创新的具体策略。在谈及“‘大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时,她以自身课程为例,生动展示了如何挖掘和融入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此外,她也肯定了“理工类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对精炼讲授技巧、提升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在骨干教师引领性发言后,会议进入热烈的全员讨论环节。与会教师们围绕九大培训主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踊跃提问、积极发言:

如何更有效地将OBE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而不仅仅是教学大纲?

参加教学创新大赛的经验教训和备赛策略有哪些?

在理工类课程中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遇到了哪些挑战?有何成功经验?

如何更自然、更有效地在专业课程中设计课程思政环节,避免“两张皮”?

对于学校A级赛事,如何更好地组织学生、协调资源,争取更好成绩?

如何将质量保障意识融入日常教学,持续改进?

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实践经验彼此借鉴,为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探索改革路径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刘玉曦主任在总结讲话中对三位骨干教师的精彩分享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给予高度评价。她再次强调了本次系列培训和讨论会对于提升智能系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作用,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深化OBE实践: 要求全体教师利用暑期,深入思考并着手修订所授课程的教学大纲,确保课程目标清晰支撑毕业要求,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科学有效。

备战教学创新: 鼓励有潜力的教师积极报名参加各级教学创新大赛,将培训所学转化为参赛实力,以赛促教,打造智能系教学品牌。

落实特色模式: 将“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深度融入新学期的理工类课程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

深耕课程思政: 持续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形成一批有特色、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强化赛事指导: 高度重视学校A级赛事,提前谋划,精心组织,争取在学科竞赛中取得突破性成绩。

筑牢质量根基: 全体教师需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积极参与系部和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为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贡献力量。

刘主任强调,教学能力的提升永无止境,希望全系教师以此次培训和讨论会为新的起点,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教学实效的具体行动,凝心聚力,锐意创新,共同推动智能系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本次专题讨论会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研讨深入,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