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将薪资待遇、地区因素等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并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未来发展空间排在首位。他们并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很模糊。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求职屡屡碰壁后才开始考虑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在求职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价值观。这种错误的职业价值观使得他们在求职时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也加重了他们的求职压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权衡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然而,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并不清楚,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也不够,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取向。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只有16%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缺乏充分了解,不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能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因而许多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理想化。另外一些学生在职业定位时表示自己在两年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35岁前要成为年薪50-100万的职业经理人。这些都足以看出多数的学生对职业定位的理想化,而没有考虑到现实的职业环境。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在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度不够,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而仅仅是在大四的时候举办少量的就业指导讲座,提供就业信息等一些就业指导,简单地将职业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这样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弱,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老师,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可操作性的技巧。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确立职业取向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很大。
高校缺乏系统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生涯规划缺乏个性化。许多高校只是针对就业在毕业班开设临时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忽视了对大学整个阶段的生涯发展定位。许多学生并没有从大一到大四进行系统而全程的规划,而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系统、长期的指导。另外,目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或制约,没有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更不能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的生涯设计和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大学生应该全面、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通过职业意向测试或参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对自己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弄清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避免职业规划中的盲目性和职业目标的理想化。加强和已毕业校友的联系,交流工作心得体会,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另外,通过参加职业意向测试、职业兴趣分析测试,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等,更多地了解职业情况,掌握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自己的职业设计,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专业性。在高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学生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难题,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加强对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的培养,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设立专门地职业规划咨询室。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指导队伍,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应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丰富的教师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并鼓励相关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考取职业规划师资格证。
开展系统性教育,让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阶段的全过程。高校应从大一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从大一到大四进行系统的指导,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大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辅导,以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这方面知识和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学校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全程辅导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出大学四年学校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全程辅导”。一年级,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者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就业观念,帮助其初步规划大学生活,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二年级,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三年级,指导其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确定未来职业方向,并致力于目标的实现,不断积累知识、技能与经验,重点参与和个人目标实现有关的活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四年级,针对择业期间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就业形势、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心理调试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引导其主动走向社会寻找锻炼机会,为进一步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