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学院

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状况 > 就业服务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 朱慧: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与高校高质量就业育人的嵌入耦合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4-04-15 阅读:

    【作者简介】

    朱慧,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新就业形态与创业指导专家组组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化部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对高校如何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所需进一步深化育人理念、协同人才培养路径、优化人才输送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壁垒,发挥好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之间的协同驱动作用。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被赋予新的内涵,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三种向度。面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挑战,“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可发挥突破性引领作用,对接高质量发展趋势下更高的人才势能需求,并以此为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目标、功能和志趣的三向嵌入与价值、过程、机制和平台的四维耦合策略,与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双重推进,形成高校育人合力。

    【关键词】

    基于创新的创业;高质量就业育人;嵌入;耦合

    【文本引用】

    朱慧: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与高校高质量就业育人的嵌入耦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3):76-8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最根本的在于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皆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时代青年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策源地与输送器,在全面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之际,需要以新理念、新路径重新思考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的驱动效能和有机协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发展需求链的精准衔接,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生力量的责任使命。




    一、培育时代新人视阈下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内涵再生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全面实施,顺应立德树人的时代诉求,切准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基础工程、希望工程和战略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内涵因势而新。新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抓牢立德根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中进一步强化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培育;同时以树人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的,重视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引导作用,紧跟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近年来,浙江大学提出“基于创新的创业”(Innovation based Entrepreneurship,简称 IBE)教育理念,立足全球视野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在秉承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良传统基础之上,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从小众向大众转变,将基于创新的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培养时代高才的核心战略。[1]不同以往单一化、低层次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内涵,“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深入实施赋予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更为明确的方向和宽泛的范畴。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与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三种向度,回答了“创新创业应该是为了什么”“如何产生有价值的创新”“如何造就有意义的事业”的问题,从而形成以思政浸润为根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专业学科为支撑、以促进科技成果衍生社会价值为目标,强化“思创”“专创”“科创”“产创”融合的教育模式,[2]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小我”融入“大我”,做出有方向感的创新、谋就有价值感的事业。

    (一)浸润价值与自主向度:强调价值驱动,推动“小我”与“大我”的自主衔接与自主创新

    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铸魂育人进程中,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首先强调价值驱动,即以思政浸润为根本前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树立家国情怀、胸怀国之大者的价值观,以服务新时代强国战略为重要使命。同时,在国际竞争趋势下,坚持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以我为主构建中国本土化、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意志,坚定人生担当与历史使命。这需要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改变学生在教育模式中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任务的执行者的被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自组织性的学习型体系打造,唤起青年个体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精神,培养独立自主、自我建构、自立自强的创新品质,从而使学生自觉将个体奋斗与国家发展大势相联结、自觉将个体创新与民族自立自强相衔接。

    (二)立足问题与需求向度:强调立足问题导向与社会需求,鼓励实践探微和边界突破

    在时代新人培养面临国际力量激烈角逐、新旧动能亟须转换的局势下,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更为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与需求向度,强调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须全面嵌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等环节,实现培养环节与内外部环境的充分互动,共同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动态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特别是“双一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勇于打破专业边界、破除传统观念与制度壁垒,强调坚持以问题导向,主动对接社会资源和社会需求的升级,下接各学科系所的技术创新,上接重大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布局。鼓励青年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探微,脚踏实地面向社会发展前沿开展实践探索;鼓励边界突破,打破认知边界、打破学科边界、打破组织边界,坚持开放开环的理念,拆除专业之间、学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在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中为学生埋下改变世界、贡献社会的种子。

    (三)深耕专业与事业向度:强调通过创业实践激发专业志趣与事业成就

    高等学校是源源不断为国输送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延伸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专业与事业向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改变单项工作思维,与学生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与学生事业发展共同谋划。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既要求鼓励学生夯实学科基础,在打底子、强基础的阶段,让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广泛地吸收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鼓励学生伸出更多的触角,涉猎通识教育、感知前沿动态,开阔学术胸怀和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之上,以创新创业实践反哺学术志趣,推动学生主动利用高校科创平台,参与到产学研项目之中,培养学生探索“无人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锤炼思辨能力和逆向创新的本领,做到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广博包容、敢闯敢干。最终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和个人职业规划相互联系,成长为担当大任、全球胜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教育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我国每年有一千余万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主力军,然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总量仍然不足,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尚存难点困境,现有教育模式尚需对接高质量发展趋势下更高的人才势能需求。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谋划下,我国高校不断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将创新创业教育深植于整体人才培养,在政策、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并辅以创业训练营、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典型形式,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时效性不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仍然存在。[4]面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挑战,亟须从三个方面发挥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的突破引领作用。

    (一)以创新为载体拓宽高校培优拔尖格局,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与社会实际领军创新人才需求调适弥合

    当前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5]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然而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高期待需求存在错配,“均值高、方差小”,虽然国民人均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但真正将专业所学投入社会生产、完成科技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少有显现,亦少见偏才、怪才等创新人才的产出,这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今日的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重要原因。[6]而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强调把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坚持面向社会需要,在实战中培养人才,不仅强调知识的掌握,更强调社会阅历和管理能力的全方位塑造。除了探索层次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外,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重在提升学生对社会发展需求和环境的全面认识,在教学环节中融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需求把握和响应,从而帮助学生跳出书本知识的桎梏,形成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感性认识,同时建立起个体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认知。[7]

    (二)以创新为载体培育学生攻坚克难的勇气,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自主创新转化充分衔接

    在当前的高校培养实践中,创新创业团队的孕育往往具有“集团军式”的特点,学生从事创新创业事业的意愿与课题组内部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密不可分,具有较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导师往往能够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然而,在学术评价指标导向下,颇多实验室对科研项目产业化和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内驱动力不足,不少实验室的创新活动仅以学术成就为目标,与推动创新产品化和市场化的逻辑有着显著差别,这一现实情况也造成了当下培育具有创新领军人才的瓶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往往具有极强的风险性,这背后也体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创新创业人才往往是一个领域内的“孤勇者”,要具备经历创业失败九死一生的勇气、敢于融入社会投身商海的锐气,以及坚持迈入“无人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毅力。然而在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是受教育方和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最宝贵的主人翁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前沿探索勇气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反而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下滑,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倾向于低风险偏好的个人选择。而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恰是尤为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核,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以创新精神培养为载体,助推学生走出校园舒适区,最大化地参与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勇于挑战自我,在实战中磨练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三)以创新为载体赋予青年家国情怀,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育人的价值观培养贯通效应更加充分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并非体现在学生毕业后从事创业人数的多少,高校所要重点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也并非为了谋取一时的生计、单纯追求经济回报的个体或以专业成绩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所产出的“高级打工者”,而是具有家国天下情怀、富有创新情怀的领域先驱,是能够运用所学和所长、解决国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的领军型人物。[2]反观当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节,创新创业教育还未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许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停留在教给学生创业技能和技巧,而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忽视了以择业的价值理念教育为始,过分注重创业技能的灌输而忽视了价值意识的培养。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一文中明确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8]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语境下,科技是场景,教育是过程,人才是目的。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实质是以创新为内核、以育人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并非局限于针对少数从事创业活动的定制化服务,而是打造适用于全体学生的创新实践土壤。这种模式更加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通用性和普及性,通过面向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带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服务人才的高质量就业出口,推动广大学生皆能将所学与国家发展、社会所需结合起来,将服务高质量发展树立为自己就业选择的坐标。




    三、三向嵌入与四维耦合:以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赋能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的路径方向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革新同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的建设具有密切内在关联。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9]大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需要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10]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业能力、家国责任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他们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建功立业,亦是顶尖大学开展就业育人工作的责任使命。

    然而面向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建设要求,传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尚存难点困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育人工作“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一件局部性、技术性的工作,而是一场涉及理念、制度、方法、技术、资源等要素的系统性改革,需要高校面向整体育人质量,打好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育人工作组合拳,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实施多维举措。[11]高校以出口为导向的就业育人体系需要尽快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以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作为催化剂,完成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的嵌入式耦合。“耦合”一词通常取意强调两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合力,而“嵌入式耦合”则更为突出围绕某一要素的先主动嵌入再融合发力的过程。本文采用这一概念,将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同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的统合行动策略加以概括,即以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为催化,推进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目标、功能和志趣的三向嵌入,支撑赋能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建设;通过价值、过程、机制和平台的四维耦合,推动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双重推进,形成育人联动合力(见下图)。

    图片

    (一)三向嵌入: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对高质量就业育人的支撑赋能

    1.目标嵌入:明确创新创业的就业出口靶向

    依托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通过明确创新创业的就业出口靶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嵌入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在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实践中浸润“国之所需即是我选”的就业价值观,带领青年领悟国家政策与社会现状,以往届毕业生的创新成长和事业贡献为案例,有意识性地引导青年学生在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全过程中以事业出口为导向,在课堂内外探究所学所知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回答好“为何创新”“何为创业”的问题,引领学生心有所向,明确自己的学业、创业、职业发展目标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扎根祖国大地。

    2.功能嵌入:挖掘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素养并应用于实际社会场景

    依托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挖掘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素养并应用于实际社会场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嵌入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就业需求新增量,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需要与新业态、新岗位协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中,务必摆脱单一的理论灌输模式,根据实际产业前沿需求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供需对接。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帮助青年学生逐步塑造职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专业技能、可迁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共同提升,培养个体职场素养的“杀手锏”和辨识度,时刻面向国家需求做好能力储备。

    3.志趣嵌入:反哺青年学生的学科志向和专业水平提升

    依托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反哺青年学生的学科志向和专业水平提升,将创新创业教育所激发的专业志趣嵌入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为青年学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近期单项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发挥教育的通用性和普及性,辐射到个体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中的方方面面。高校需要以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为契机,以各类产学研创新基地为平台,设置跨学科导师跟踪指导,引导学生在技能输入的基础之上进行批判性输出,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想社会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深度挖掘、深刻理解对自身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出学生观察现实问题的好奇心和攻坚克难的目标心,进而反哺个人学术研究志趣,勇于从“专业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专业领域的先行者”,将这种经过实践的思想飞跃带回到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转化为毕业后反馈社会、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

    (二)四维耦合:推动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质量就业育人形成联动合力

    1.价值耦合:合力围绕时代新人培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引领的功能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各高校需围绕“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在创新创业指导和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中强化思政目标导向和成效评价,同时将思政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队伍,将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分层次、分类型推进就业思政工作,分学科、分专业制定生涯规划,分阶段、分年级制定创新创业及就业指导方案。根据创新行业需求和就业引导方向,通过建立培育工作室和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工作室,设置职业导师,匹配育人基金和专项就业奖学金等多种举措,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价值观同步浸润于创新创业教实践和就业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产业链的新机遇,从单纯追求绩点学分的学习,转变为有使命感的学习并投身社会做出职业和事业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担当大任、建功立业。

    2.过程耦合:合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设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促成招培就环节的一体化贯通

    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与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均不是单一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以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和全员参与支持为制,以院系主体、部门协同推进拔尖创新育人体系,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招录、储备与输送。在招录环节上,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机制,与全国若干重点中学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面向部分优秀学生实施英才计划,招收具有学科天赋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科学制定拔尖学生过程性招录方案。同时采用预分流、预选拔机制,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为学生专业选择和创新人才选拔提供缓冲空间。在培养环节上,与专业院系建立学生二三四课堂互认机制,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应突出拔尖造峰导向,深化优势学科培养,探索设立本博贯通培养项目,设计长周期个性培养模式。在选拔输送环节上,打通并形成“选、育、送”衔接一体化路径,实施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为导向的选拔机制,建立与国家战略需求衔接的人才输送机制,将导师评价、科研训练、高质量就业情况等纳入培养评价体系,根据综合评价成效反向动态调整招生规模和结构。将招培就过程全面贯通耦合,致力于培养有潜力跻身国际一流学科和一流科学家队伍的科技领军人才。

    3.机制耦合:合力整合跨界育人共同体,完善内外联动的制度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应合力整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资源“同心圆”,在课程布局、学科交叉、评价考核、校政企及校友联动四个方面完善内外联动的机制设计。课程布局方面,加强第一课堂设计,提供分层分类、内容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结合拔尖学生培养目标设计针对性教案;丰富以师生交流为重点的第二课堂,搭建拔尖学生与科学家常态化交流平台;充实以了解国家战略急需为导向的第三课堂,与专业院系联合组建实践队伍,引导学生到一线了解国家对发展高精尖技术的迫切人才需求;开展以提升全球胜任力为目标的第四课堂,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国际化思维的同时传播中国声音,提升青年人才的民族自信。在学科交叉方面,打破学科壁垒,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学术前沿,为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空间,如搭建师生交流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创业创业学院等。在评价考核方面,完善拔尖人才选拔评价机制,为偏才怪才提供成长空间。打破唯绩点的选拔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冒出来、走出去的多样化评价制度,围绕专业基础、心智素养、专业能力、创新潜质递进考察,发现并遴选出真正具备学术潜质、有志于勇攀科学高峰的拔尖人才,使其尽早进入学科研究领域,勇赴核心领域和关键岗位发挥引领性作用。在校政企及校友联动方面,加强对附属、直属单位、校友企业等的优秀项目和资源的挖掘,推进校院两级访企拓岗,主动出击开拓就业新空间,发挥院友榜样引领作用,建立校地企职业发展育人共同体,打好拔尖创新人才实践培养与就业输送的组合拳。

    4.平台耦合:合力构建实践与科创平台场域,协同数智平台服务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育人工作需要协同平台服务支撑,为创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统一场域。一是要建设更具创新导向与就业导向的实践项目平台,加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基础训练到高阶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尽早实战化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验,组织社会生产部门供需对接活动。二是要发挥好重要科研项目和重大科研平台的育人作用,以好奇驱动、自由探索、交叉融合、系统进阶为标准,建设高校科研训练实践平台,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关键核心领域,持续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地方高等研究院、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科研训练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加强需求导向的自由探索,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能力强劲的创新人才。三是打破工作条线间的信息屏障,加强一站式数智驱动,为学生搭建快速了解产业前沿需求的数字平台,让青年学生、创新科教平台和用人单位更好地实现人值匹配,促使学生能够根据相关行业发展动态及社会人才需求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升。同时推进数字赋能精准思政,深入挖掘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数据,并融通就业数据和校友数据,协同招生、培养、毕业、就业、校友等关键环节场景建设,合力建设数智融合的拔尖创新育人平台。


    参考文献:

    [1]严建华,魏江.构建“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53-56.

    [2]吴晓波.以“基于创新的创业”为核心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10-14.

    [3]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2-22)[2023-11-27]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2/content_5742718.htm.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A/OL].(2015-05-13)[2023-11-27]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5]杨晓慧.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1-16.

    [7]尹金荣,吴维东,任聪静,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困境、对策及展望——基于浙江大学20年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150-154.

    [8]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A/OL].(2021-09-22)[2023-11-2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11]柯政,李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与方向[J].全球教育展望,2023(4):3-13.


    2024年2期往期回顾

     期刊目录


    2024年2期目录

     文章精选


    01

    刘宴兵:健全完善就业工作体系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02

    代志新,魏天骐,杨晴柳:如何更好促进大学生就业?一个行为经济学视角

    03

    林洽生:主动服务地方建设和产业发展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04

    王卫东,胡以松,张晓旭: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05

    贾利军,贺达豪,徐韵:修齐治平——谈谈中国人的生涯发展观

    06

    王献玲,熊乐萌:立足职业发展教育学科建设 促进高校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07

    李辉:提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效能探索

    08

    彭玲:基于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校企融合育人实践探索

     高质量就业 · 风采展示



    高质量就业·风采展示:陕西师范大学

    高质量就业·风采展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转载)